|
久违了。热闹的商业世界。本周,京东和美团的大战,迎来了“重头戏”。周一,京东称竞对平台玩起了“二选一”的游戏,强迫骑手不能接受京东秒送订单。紧接着,美团否认了“二选一”的说法,并称某平台的自身原因导致了配送延误问题。然后,刘强东时隔多年再度下场,亲自送起了外卖。再然后,刘强东开启了“boss直聘”,提到“希望未来京东的全职外卖员能达到百万级别”。再再然后 ……今年以来,类似于这样的,京东和美团之间的“攻防故事”,相信你已经看了不少。很多人问,那么,这场大战,谁会赢?谁会输?谁赚了?谁亏了?不好说。因为,可能有很多的细节,是我们没了解到的。也可能有很多的说法,其实是不实的。看后续发展吧。但是,从商业逻辑上来说,这场大战,对京东来说“更为重要”。大战之下,最受伤的可能是饿了么。为什么这么说?那你可能得先理解,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场,京东和美团的大战。什么为什么。你打我一拳,那我不得踢你一脚吗。美团搞了“即时零售”,都开始送手机、送家电、送万物了。你做了我京东的事,那我也要做你的外卖。这个朴素的商业逻辑,确实有一定的道理。但是,可能还不够深。只看到这一层,我们可能就错过了这场大战更加底层的脉络。因为,这不仅仅是业务边界的互相试探,还可能是一场关于“交易频率”的生死较量。什么是交易频率?简单来说,就是多久才会发生一次交易。你们家的空调,大概多久换一次?三年。五年。十年?如果不是因为损坏、装修、搬家,很多人可能十几二十年都不会换空调。尤其是中央空调,换起来还特别麻烦。这种大家电的交易,可能一年甚至几年都发生不了一次。属于极低的交易频率。我称之为:“苏宁级”频率。那么,如果是买买衣物、纸巾、零食呢?交易频率,就要高上不少了。这也是我们熟悉的传统电商的阵地。但是,你会不会每天没事就打开京东?大概率不会的。你通常是先有了一个“我需要买个东西了”的明确需求,才会打开。可能是一个月一次,或者一周一次。属于中等的交易频率。我称之为:“京东级”频率。再往上呢?是“美团级”频率。很多年轻人,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,每天下了班已经累得不行了,根本不想做饭。这个时候,可能就得靠外卖解决。如果是一个重度外卖用户,一天可能会交易很多次。早饭,午饭,晚饭,还有下午茶,夜宵。很多人因此在租房的时候都不考虑厨房了。这样的频率,属于高频。那么,还有没有更高的?有。我称之为:“微信/抖音/摩拜级”频率。如果你主要靠共享单车通勤,那就是早晚各一次。刷抖音呢?可能不止两次,而且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。看微信呢?动不动就会打开。这样的频率,属于超高频。好了。现在你知道了,交易频率,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等级。第一档,“苏宁级”,以年或多年为单位。第二档,“京东级”,以月或周为单位。第三档,“美团级”,以天或几天为单位。第四档,“微信/抖音/摩拜级”,以半天甚至小时、分钟为单位。理解了这四个等级,你就理解了很多互联网战争的底层逻辑。你甚至可以说,这个底层逻辑,是一条铁律。那就是:高频打低频,几乎无往不利。举个例子。2014年春节,微信红包横空出世。支付宝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,终于让1亿用户绑定了银行卡。但在那个春节,微信据说只用了几天。十年。几天。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微信,是第四档的超高频。用户动不动,就会在上面聊天、刷朋友圈。而支付宝,当时主要是一个支付工具,属于第二档的“京东级”频率。你只有在需要付钱的时候才会想起它。当微信把支付功能,镶嵌在这个超高频的应用里,用户绑卡、使用、支付就变得极其顺滑。我没事就待在微信里,顺手就给付了。这场典型的高频打低频,一下子就改变了移动支付的格局。据说,在那个春节,支付宝的高管还紧急从度假状态抽身回来开会。后来,支付宝也做了很多的尝试。比如做社交“来往”。比如做类似“圈子”的功能(不同芝麻分看不同清晰度的照片)。本质上,都是在尝试往更高频的地方走,从而夺回失地。我再举个例子。美团,为什么要收购摩拜单车?摩拜单车这个生意,本身足够赚钱吗?可能并不一定。但是,摩拜是第四档的频率,美团是第三档的频率。美团收购摩拜的核心目的,可能不是要依赖共享单车赚钱,而是要让你在骑车的时候,每天打开App两次。哪怕今天不点外卖,你也会打开美团。那么,你大概率就不会卸载美团App。不卸载,你可能就会在某天点外卖。或者,发现原来美团还可以订酒店。支付宝和哈啰的合作,也是同样的逻辑。第二档支付宝,需要一个第四档的入口。所以你看,互联网巨头们,都在拼命往更高频走。第一档想变第二档。第二档想变第三档。第三档想变第四档。拿到更高频的入口,再用这个入口去帮扶自己的低频业务,去降维打击别人的低频业务。这就是战争的基本法则。回到京东和美团的这场大战。第三档的美团做即时零售,开始送手机,送各种日用品,而且是“小时达”。这对第二档的京东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,同样买个东西,如果价格差不多,美团又能在很多时候更快送到。用户的习惯是会变的。高频入口,加上更快履约。这是实实在在的威胁。所以,京东进入第三档的外卖,就不只有“以牙还牙”的意义了。这背后,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。是京东这家第二档频率的公司,必须向上进入第三档频率的战场。是必须要走的一步棋。你看,京东是怎么做外卖的?不是搞一个独立的App。而是要把外卖入口镶嵌在京东App里。即便它不一定在最显眼的位置。要知道,App首页的每一个入口,那都是寸土寸金的。如果用来卖冰箱、卖手机,那都是能直接产生高GMV的。但是,对于京东来说,外卖入口首先是一个“流量工具”,其次才是一个“利润中心”。不是京东在给外卖带流量,而是希望外卖这个高频业务,能反过来给京东带来流量和用户粘性。就像当年阿里做盒马的时候。据说张勇就曾对侯毅说,你不要指望淘宝天猫给你流量,而是要你盒马把线下流量带回线上。京东外卖,可能也是类似的定位。理解了这一点,我们再来看传闻中刘强东说的“外卖业务净利润率控制在5%以内”。很多人质疑5%这个数字。因为外卖行业平均净利润率还不到5%。京东自己的零售业务,历史上好像也只有一年净利润率超过5%。但我们不必纠结于这个数字本身。重要的是,如果属实,这个传闻所传递出来的信号。就像雷军说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不超过5%一样。这不是说小米就不挣钱了。而是说“我不主要靠这个挣钱”。京东外卖,可以不那么赚钱。甚至可以为了这个高频入口而投入资源,补贴市场。因为京东的主战场能赚钱,可以为这个战略目标输血。这和美团、滴滴都是第三档频率的竞争不同。当然。外卖这个生意,本身是块硬骨头。消费者希望便宜,商家希望佣金低,骑手希望多赚钱。平台夹在中间,协调着三方的利益。根据公布的数据,美团的实际佣金率,大概在6%-8%(不过,很多商家感受到的,是20%-30%。实际上,其中包含了给骑手的配送费等等)。净利润率,大概在2%-3%(这还是在收取的佣金基础上计算的)。就算,平台干脆把这2%-3%也全拿出来。分给商家,商家可能也觉得不够。分给骑手,骑手可能也觉得没增加多少。这块硬骨头,很难通过简单的“让利”来解决。只能靠整体的效率提升。但在效率已经不低,又拥有据估算超过700万骑手的规模下,想再大幅提升效率,谈何容易。而就在此时,京东,一个可能“不以短期盈利为首要目标”的玩家,杀进来了。它拿着来自主营业务的“弹药”,瞄准了高频入口。那么,大战之下,对谁的冲击最大?是美团吗?拥有规模效应和用户心智的美团,不会轻易就被撼动的。最受伤的,可能会是饿了么。作为市场第二,饿了么一直在努力追赶,实现盈利。本来就已经够辛苦了。现在,还突然来了个巨头。一个可能至少在初期,会“不计成本”地补贴的巨头。一边,是规模优势。另一边,是战略性投入。本就艰难的盈利前景,雪上加霜。京东和美团的一场大火,烧走饿了么的市场份额,会是一个很有可能的阶段性结果。所以,你看。巨头间的“跨界打劫”,其实是一场深刻的“频率暗战”。京东挥出右拳,目标可能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,而是自身频率的“天花板”。美团严阵以待。而饿了么,可能才是这场大战中最先感受到寒意的那一个。谁会赢?谁会输?谁赚了?谁亏了?或许没有终局。但残酷的竞争,终究会推动效率的提升和服务的演进,也提醒着我们,在数字世界里,理解用户,理解时间,理解“频率”这个看似简单却极其深刻的维度,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。这是商业世界的魅力。也是商业世界的疼痛。而我们每一个人,既是这场宏大叙事的旁观者,也会是最后的体验者。唉。久违了。热闹的商业世界。
P.S.很多人相信,人工智能是未来。却不知道,该如何拥抱这个未来。很多人认为,人工智能是机会。却不知道,如何才能不错过机会。所以今年,我和我的团队,也正式推出了,2025“进化的力量·刘润年中大课”。
6月7日,在上海影城,我会用一天的时间,和你好好聊聊人工智能。不做现场直播。也不做事后回放。就让我与你,独家分享。6月7日,就让我们,现场见!*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。
观点 / 刘润 主笔 / 二蔓 编辑 / 歌平 版面 / 黄静
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581原创文章
推荐阅读:
《“我真想求求AI别更新了。”》
品牌推广 | 培训合作 | 商业咨询 | 润米商城 |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
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