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是小黑子本黑上线。
前几天,瑞可哥发来消息:“聊聊一名绝望的老板是什么状态的。”
“好的,本基层搬砖狗除了不知道投资人到底有几百度近视外,其他各种八卦都赶在了吃瓜第一线,保证安排。”
咳。言归正传。
自上一篇聊到了某产品问题后:一个产品经理的经典无语时刻,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,一个用心花大钱,用脚做生产的项目组,终于迎来了散伙。
这个结局是可预料的,本人从自己所见所闻出发,在此表达一点个人拙见,不一定全面客观,权当是小黑子的抛砖引玉之言。
简单介绍一下,做产品的出发点是好的,投资人也信心满满,认为值得一试,也为此投入了大笔真金白银进行立项。
01
首先从生产和研发角度来看,第一座绝望之山,其名为“疏忽” :忽视了一个行业需要的专业知识。
对于想快速入局的玩家而言,肯定不会从租场地、建工厂、买设备、建实验室、招募研发工程师开始做产品,这样的话投入成本过高,而且风险也过大了,所以跟代工厂合作就是首选项了。
投资人将项目全权交由某产品经理负责(这里将该产品经理简称为巨某),这也无可厚非,毕竟老板都觉得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嘛,可这个项目太新,也没有成熟的路径可以照着走,那么假设出了什么问题,决策方面难以做到及时纠正。
实际进程中也确实如此:投资人只去过1次代工厂;只见过1次合作的配方师;只在大货生产出来后才第1次摸到产品。
生产出来的东西令投资人不满意,按道理来说花出去这么多钱,理应收到质量过关的东西,可是产品配方出了问题,增溶失效出现沉淀物;产品的包装不知所谓,明明不需要安瓶却做出了安瓶(还是一个四不像的形式主义安瓶);产品的快递盒软得就像无力的香蕉……
消费者内心os:亲爱的品牌方,你也不想看到我手上拿着一团糊糊吧
现在内卷这么严重的化妆品市场,做这种流于表面的东西自然不可行。消费者都知道,敏感肌要看配方里加没加舒缓的保湿的成分,什么神经酰胺、积雪草、泛醇、油橄榄等等,但巨某可不知道这些令人头大的东西都是些什么,那么肯定会在核心成分的选择上,失去了竞争优势。
于是,跳过了内部样品的使用评估,直接拿到手就是这批大货,所有问题集中爆发。投资人第1次收到产品的时候是懵圈的,配方有点毛病,包装有点奢侈,看上去也不知道销路如何,但是想到巨某承诺的项目融资,投资人忍了下来。
02
其次,从产品定位角度来看,第二座绝望之山,其名为“冒进”:在不了解市场消费动态的情况下,贸然决定去生产大量产品。
投资人初期下决定的时候,并没有意识到化妆品的市场定位很细分化,比如说,消费者在脸上长痘的时候会需要祛痘产品,但是消费者会通过自己的需求,进一步想,我到底要啥祛痘产品才好用?于是陷入选择困难症,因为ta面前有:去粉刺的、去痘的、去痘印的、控油的、疏通毛孔的各种细分化的宣传,再根据不同的需求场景,有化妆水,有精华,有棉片,有点涂精华等等,再加上各种成分宣传,看上去很是眼花缭乱。
为什么要这么细分化?因为化妆品需要满足不同人群不同使用场景,这样才会更具有特点,更容易被记住。
如果不提前做好市场细化赛道的调研,在定位上进行模糊化,只指出来“我想做头皮护理产品”,但没有落到具体的细节 “到底要做怎样功效的产品”上,那么就相当于说了一句废话嘛。
产品定位这个问题,抛来抛去变成一笔糊涂账给到配方。并不是所有配方师都像养自己孩子一样来对待产品,一部分配方师(代工厂),看重的始终是最大化盈利,如果再存一些忽悠的心思,自然就会用最少的添加量,做出宣称上可能有一点点噱头,实际上只有法规范围内最基础功效的产品。
配方师的内心os:啥啥啥????能做个功效已经够意思了,你还想要求啥?什么?你也想像其他品牌一样写 “XX天,头发浓密1000根”?拜托,那类宣称是需要特证的,特证可是很贵的耶,找测试机构招募志愿者,至少6个月人体功效,要是产品功效达不到,回头不还得重做配方?直接按照化妆品功效宣称规范要求,做个问卷调查就得了呗,简单省事,基础功效只能做的宣称也就这几个,保湿就行了。至于防脱嘛,我配方里确实帮你做了啊,你看配方里不是加了点那啥啥成分嘛,就是防脱用的,所以我这产品四舍五入也是防脱的呀。
一款产品这样冒进生产,可以看成是试一下水。但如果同时生产多款产品,全都是这种定位不清不楚的,那么高昂的成本就会教这些有钱任性的老板们做人。
03
再次,从产品的营销方面来看,第三座绝望之山,其名为“内卷”:流量时代下,马太效应日趋显著。
投资人收到大货产品以后,也发现了部分货品的问题。此时,本基层搬砖狗小黑子上线了,我就着产品的配方问题与巨某及背后配方师大战三百回合,期间经历无数次反复扯皮,最后终于如愿销毁部分货品,追回一部分钱款。
但此时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,这么多东西已经做出来了,不卖还能咋滴了?
于是投资人一边期待着巨某能给他带来融资,一边将巨某边缘化。最后亲自上阵开始主持局面,过问天猫投流、达播合作动态、店铺运营等等具体事项。
然而一个全新品牌,定位又偏冷门,产品的裸成本又十分高昂,达播方面的推广难度可想而知。目前带货的美妆博主,合作方式大体上有纯佣类(按销售额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成)、以及收坑位费(不论销售额多少,提前支付一定的上播费用)两种模式。中小型主播议价能力较弱,存在着纯佣金的合作模式,大主播基本要求高额坑位费,叠加高额的佣金抽成,当然,不管哪一种带货模式,都变成了高昂的费用,被计算进了产品成本中。
不断累积的各项仓储、物流、人工、平台抽成、主播抽成的成本,让产品非但不能降价促销,反而只能涨价销售,涨价不适用于现在的化妆品内卷的大环境,所以成本压力越来越高,走入恶性循环。
投资人心心念念的融资也没有动静,巨某所承诺的这张大饼直到部门差不多解散的一刻也没有到来,而此时巨某本人早就已经不见踪影了呢。
总而言之,一场千万投资带来的教训,教会了本小黑子一些道理:涉及到项目开发时,外行不是错,但是又外行又不管事儿,不让自己努力变成内行,那么失败概率就会极大提升。
虽然咱这种打工人实际上不会下这种百万千万级的投资决策,老板的决策也离我很远,但在找工作的时候也可以列入考察因素之一,毕竟项目太短命了真的会失业呢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