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近日,一篇题为《我,京东白条被盗刷后,一夜背上 7W 贷款》的文章引发社会关注。文章披露,众多消费者遭遇京东白条被盗刷后,京东客服在处理过程中存在消极应对、处置不力等问题。该文于 2025 年 4 月 29 日发布,揭示出金融消费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严峻现状。笔者作为一名互联网代码从业者,同时也是京东平台的第一代用户,在 2015 年移动端 APP 尚未普及的时期,同样经历了令人痛心的白条盗刷事件,彼时所谓的手机验证码安全机制,在实际防护中近乎失效。
回溯 2015 年盛夏的一个夜晚,时针即将指向 23 时,笔者准备休息之际,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消费短信,提示在京东平台发生一笔 299 元的充值交易。然而,当时笔者并未进行任何网络操作,更无相关消费意图。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,笔者顿时陷入惊慌,遂立即联系京东客服反馈此事。京东客服虽表示已记录相关情况,但仅作表面回应。笔者为保障账户安全,迅速修改了京东登录密码。令人始料未及的是,在深夜时段,笔者的京东账号再次遭受恶意盗刷,被用于购买一部价值 5000 余元的 iPhone 手机。直至次日清晨,笔者才通过手机短信提示得知这一噩耗。此后,笔者多次拨打京东申诉电话,试图挽回损失、解决问题。
从提交申诉材料到不断跟进处理进度,笔者得到的始终是 “正在处理,请耐心等待” 这类敷衍性回复。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笔者当即拨打 110 报警电话。随后,警方人员到达现场,并与京东客服进行沟通协调。在此情况下,该申诉案件被升级至京东客服专员处理。笔者明确提出两项诉求:一是追回被盗刷订单,二是冻结京东账户,且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解冻。经过长时间的申诉、投诉以及警方介入,被盗刷购买的 iPhone 手机最终得以追回,相应的 5000 多元京东白条债务也被终止。
在事件处理过程中,京东客服将责任归咎于当时发生的网易邮箱撞库事件,声称由于笔者使用邮箱注册京东账户,导致密码泄露。但当笔者质问手机验证码设置的实际作用时,客服却言辞闪烁,未能给出合理且令人信服的解释。待此次盗刷事件看似处理完毕后,京东客服专员明确告知笔者,先前 299 元的异常消费无需承担还款责任,账户也可继续正常使用。出于安全考量,笔者再次坚持要求保持账户冻结状态。本以为此事就此画上句号,然而一个月后,笔者却接到了京东金融的催收电话。在沟通中,笔者如实陈述京东客服专员的处理意见,却被告知京东客服与京东金融属于不同业务主体,客服专员的承诺对京东金融不具约束力。
此后,催收电话频繁而至,犹如潮水般对笔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干扰。催收人员态度强硬,言辞中充斥着威胁与恐吓,完全无视笔者提供的账户被盗刷证据,漠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一味地要求履行还款义务。京东白条曾承诺的 “先消费后还款” 的便捷服务理念,在此刻已然演变为 “先负债后催命” 的压迫式催收,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与权益。
事实上,京东白条所宣称的 “安全保障” 体系,在盗刷事件面前暴露出诸多漏洞。面对用户的质疑,京东平台将责任推卸给用户,声称是用户未能妥善保管账户信息所致。但作为专业的金融服务平台,京东白条在技术防护层面存在明显不足,风险监控机制亦未能发挥有效作用。当用户账户出现异常消费行为时,平台既未及时发出预警,也未能迅速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,充分反映出其安全机制存在严重缺陷,所谓的 “保障用户权益” 不过是吸引消费者的营销话术。
更为严重的是,在处理盗刷纠纷过程中,京东平台始终站在消费者的对立立场,利用复杂的条款规则和冗长的处理流程,拖延问题解决时间,逃避自身应尽的责任。消费者一旦陷入京东白条的维权困境,便如同置身于复杂的迷宫,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。在漫长的维权过程中,消费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却屡屡遭受失望。京东凭借其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强势地位,肆意践踏消费者权益,这种行为不仅违反市场公平竞争原则,更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严重背叛。
自 2015 年盗刷事件发生至今,最初那笔 299 元的白条欠款,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,因利息累计已增长至 1500 多元。从最初频繁的电话催收,到如今每月两条的短信提醒,笔者与京东白条之间的纠纷已持续超过 3000 天。作为京东白条的早期用户,当时的账户安全验证机制远不如当下完善,既无实名认证,也无人脸识别等多重防护措施,因此京东金融的催收手段对笔者的威慑力有限。尽管其多次以纳入征信系统、提起法律诉讼相威胁,但自此次事件后,笔者便不再使用京东平台的白条、金条等金融服务,也逐渐减少在京东平台的消费。即便平台推出诱人的低价促销和优惠活动,也难以挽回笔者对其丧失的信任。
在此,笔者郑重呼吁广大消费者保持警惕,认清京东白条在安全保障和服务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,切勿被其宣传表象所误导。同时,强烈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金融消费平台的监督管理力度,严厉整治像京东白条这类侵害消费者权益、不负责任的行为,营造公平、安全的消费环境。若京东白条不能正视自身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