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从今年年初开始,京东就正式的拉响了外卖的号角,虽据说京东早几年就在想做外卖,但是一直到近期,京东与美团外卖的竞争才正式加剧。
但是有意思的是,京东在和美团外卖战斗,却对饿了么造成更大的生存压力。
老大和老二干架,弄死了的却是老三。
01
市场格局
过去饿了么与美团长期处于“双雄争霸”状态,但近年来美团已占据约70%的市场份额,形成“一超一强”格局(美团主导,饿了么次之)。
京东入局外卖市场,现已通过巨额补贴、流量扶持、口碑营销等方式争夺市场。这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,但美团的龙头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(资金、配送体系、商家资源更成熟)。
而作为“第三名”的饿了么,已陷入更尴尬的境地。
如果京东与美团开启持续的补贴大战,用户可能在两者之间流动,影响用户心智,进一步弱化饿了么的存在感。
02
成本与运营生态
京东的补贴可能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,而美团可通过自身生态(到店、酒旅等业务)反哺外卖,形成闭环。饿了么既缺乏京东的“增量弹药”,也难以像美团一样通过生态协同降低成本。
美团依托庞大的订单量,骑手单均成本更低;而饿了么订单密度不足,尤其在低线城市,可能导致配送时效和成本劣势。
美团到店业务(餐饮、娱乐等)与外卖形成联动,商家更倾向“All in美团”以获得流量叠加效应。饿了么缺乏类似的生态协同,难以吸引头部商家独家合作。
03
资本市场的耐心
商业的世界里,想要大了玩,你得有资本陪你玩,得有钱才行。外卖行业本身利润率低,饿了么长期未能盈利,有持续亏损的压力。
在互联网行业整体追求“降本增效”的背景下,资本市场对持续烧钱换市场的容忍度降低。若阿里选择收缩战线,饿了么可能面临资金链风险。
而饿了么的困境与其母公司阿里巴巴的战略调整息息相关。
阿里近年来更聚焦于核心电商(应对拼多多、抖音挑战)、云计算、国际业务等领域,对亏损中的饿了么投入可能收缩。
2023年阿里组织架构调整中,本地生活板块(饿了么、口碑)已不再作为独立事业群,本地生活版块的资源倾斜度进一步降低。
过去,饿了么高度依赖支付宝导流,但支付宝自身正向“数字化生活服务平台”转型,内部流量分配更分散(例如增加打车、理财等功能),饿了么的入口优势被稀释。
同时,若饿了么无法证明其独立盈利的可能性,母公司持续输血的意愿会减弱。且二级市场更看重盈利能力和现金流,而非单纯的市场份额。
最终,神仙打架,凡人遭殃
京东与美团的竞争本质是巨头在本地生活领域的卡位战,而饿了么处在行业洗牌中的“夹心层困境”。饿了么的危机则源于行业集中度提升过程中“中间位置”的脆弱性。
如果竞争进一步激化,饿了么最终是否“死亡”取决于阿里对其的战略定位,若阿里仍视本地生活为必争之地,可能通过业务重组或引入外部资本续命。
若阿里选择战略性放弃,饿了么的生存空间将急剧收缩,最终可能面临两种结局:
第一、被整合:阿里可能将其与高德、飞猪等业务打包,寻求协同效应,但整合难度较大;
第二、边缘化:市场份额持续萎缩,退守部分核心城市,成为区域性或细分市场玩家。
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顾问
战略层:数字化转型路线图(3个月见效)、执行层:OKR系统搭建+数据看板开发、人才层:关键岗位招聘标准+培训体系
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