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淘宝 补单 抖音
查看: 81847|回复: 0

董宇辉获文学奖遭质疑:直播带货是文学的“亵渎”还是“破局”?

[复制链接]

12

主题

49

回帖

97

积分

注册会员

积分
97
发表于 2025-4-22 04:35:1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“一个带货主播凭什么拿文学奖?”2025年4月,董宇辉斩获人民文学奖“传播贡献奖”的消息引爆全网。一边是文学界盛赞其“让文学破圈”,另一边则是网友质疑“直播卖书算不算亵渎文学”。这场争议背后,折射出的不仅是传统文学与新媒体时代的碰撞,更是一场关于“文学价值如何抵达大众”的深层讨论。

1
文学传播的“双重困境”:被淹没与被边缘化




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,文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:

短视频的15秒高潮、热搜榜单的即时狂欢、社交媒体的情绪轰炸,让现代人的注意力早已被切割成零散的“时间粉末”。当人们习惯于用“3分钟解说”速览一部经典,用“金句合集”替代深度阅读时,严肃文学便如同沉入深海的珍珠,纵使光芒璀璨,也难逃被信息洪流淹没的结局。《全国国民阅读报告》显示,人均每日深度阅读时长不足12分钟,而短视频浏览时长却高达158分钟。

这种“浅阅读”的生存模式,使得《百年孤独》的开篇再惊艳,也可能败给一条宠物猫的搞笑视频。



而更深的危机在于,文学正在从公共话语中悄然退场。

当年轻人谈论《三体》时,话题往往聚焦于影视化改编的视觉奇观,而非原著中恢弘的哲思;书店里最醒目的位置被成功学与网红食谱占据,经典文学只能蜷缩在角落蒙尘。

《人民文学》主编施战军的感慨——“过去百万订阅的辉煌,如今连十万都难以为继”,恰是文学失语的缩影。社交媒体上,“#文学”话题的阅读量不足“#明星塌房”的百分之一,书店关停潮中,文学类专柜总是最先消失的“奢侈品”。

当“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”成为社交标签,而非精神共鸣时,文学便从滋养灵魂的甘泉,异化为标榜身份的装饰品。

2
董宇辉的“破局实验”:直播带货如何让文学“起死回生”?




董宇辉的获奖,核心在于他用直播重构了文学与大众的链接:

2024年1月,他4小时卖出《人民文学》99.2万册,销售额1785万元,创下单场图书销售纪录。

直播间里,他与梁晓声、莫言等作家畅谈“文学与人生”,用“知识带货”唤醒读者的精神需求。网友评论:“第一次觉得买书比买衣服更有成就感”。

传统期刊通过直播间“寻亲”,让75岁的《人民文学》触达700万年轻观众,实现“双向奔赴”。



3
争议的本质:文学该不该向流量“低头”?




反对者认为,文学价值不应被销量衡量;支持者则强调:“没有传播,何谈价值?”对此需厘清两点:


    商业化≠庸俗化:董宇辉的直播并未矮化文学,而是通过“内容+形式”的创新,让经典作品找到新读者。如《人民文学》直播专场中,70%购买者为首次订阅。

    使命与效益的平衡:文学需要坚守思想深度,但也需借助商业渠道扩大影响力。正如评论家赵清源所言:“直播是翅膀,文学需借此飞向更广阔的生活”。



SIMPLICITY
文学的未来,在“破圈”与“守真”之间

董宇辉的获奖,标志着文学传播从“庙堂”走向“江湖”的必然。

它启示我们:拒绝新媒体等于自绝于时代,文学需要更多“信使”搭建桥梁。流量只是手段,最终打动人的仍是优质作品。若《人民文学》后续缺乏好内容,狂欢终将昙花一现。



正如董宇辉在获奖感言中所说:“文学的本质是照亮时代。”无论是直播间还是纸质书,只要能让人与文字相遇,便是文学最好的时代。





“琢光绘影”—雕玉技艺创新数字化传承



20日阴



大凉山支教7天费用上万事件



求点赞

求转发

求在看

求评论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 电商在线-淘江湖淘宝卖家论坛 ( 湘ICP备2021012076号|湘ICP备2021012076号 )

GMT+8, 2025-5-22 02:43 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