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今年两会期间,“888工作制”提案引发热议,委员们呼吁的正是 “反内卷”改革。
与此同时,浙江多家民企已悄然打响“反卷第一枪”:跨境电商巨头子不语集团试行4.5天工作制,新能源企业动一科技推行全员双休,甚至大疆、美的等头部企业因“强制不加班”冲上热搜。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,究竟是作秀式表演,还是职场革命的序章?
内卷死循环
“内卷”一词本是美国学者形容农业低效竞争的学术概念,如今却成了中国职场人的自嘲专用词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长高达49小时,相当于每天加班近2小时。若深夜路过广州珠江新城的写字楼,仍能看到一群“牛马”在路边苦等网约车。
这种“拼命加班”并未换来企业繁荣。某电商公司员工自嘲:“以前单休时业绩下滑,现在双休反而扭亏为盈。”子不语集团CEO陈才雄直言,2023年公司亏损后开启战略转型:砍掉冗余流程,用AI分析潮流款式、预测库存,设计师只需精改AI生成的样衣,供应链效率提升30%。结果?2024年净利润预计达1.4亿至1.6亿元,员工周五下午集体关灯去剧本杀。
这印证了宁波大学教授刘起贵的观点:“内卷的本质是内耗,而反内卷的核心是用科技和管理重构效率。”
996的代价
内卷的恶果早已溢出职场。
年轻人自嘲“上班像坐牢,下班像越狱”,没时间恋爱、不敢生娃,生育率持续走低;
消费者抱怨“东西又贵又差”,企业却困在“高内卷、低利润”的泥潭中挣扎。
某些大厂为“优化效率”,专门设立“工时分析岗”,结果员工为填满工时,发明了“下班开会”“周末培训”等行为艺术,管理层一边痛骂形式主义,一边为PPT上的虚假繁荣鼓掌。
网友吐槽:“KPI逼得我一天拆100个螺丝,但公司需要的明明是能发明自动拧螺丝机的人。”
过度追求效率,反而扼杀了创新,设计师被KPI绑架,只能模仿爆款;
程序员忙于修Bug,无暇思考架构升级。
正如子不语员工所说:“以前单休时,大家磨洋工;现在4.5天制,反而主动找AI提效。”
反内卷
美的强制18:20下班,大疆HR驱赶加班员工,子不语允许设计师用“半天休假”交换高效产出。这些案例的共同逻辑是:减少无效劳动,倒逼管理升级。
但质疑声同样尖锐。社交媒体上,网友追问:“任务量不变,早下班不等于回家加班?”
关键还是AI和算法。
借助AI,样衣设计周期从3天缩至1天;供应链部门用算法预测补单量,错误率下降60%。
当然,改革绝非易事。温州服装协会坦言:“劳动密集型企业靠人力堆产量,效率革命需要真金白银。”
这也解释了为何目前“反内卷”的主力是科技企业和跨境电商,它们有技术底气和利润空间去试错。
反内卷是大势所趋吗?
反内卷之风能吹多久?乐观者看到政策加持:今年两会“整治内卷式竞争”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北京法院更将“微信加班”认定为劳动侵权。
悲观者则担忧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。名义上双休,但周一验收周末的‘自愿加班’成果。
但无论如何,这场改革已无法回头。当头部企业用利润证明“少加班也能多赚钱”,年轻人当然会涌入“4.5天制”公司。
反内卷是一场效率革命,它需要企业砸钱升级技术,打工人告别努力表演,社会才能重新定义价值。 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