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拼多多再次遭到商家大规模的“声讨”!
近日,因旗下跨境电商平台 temu对商家的高额罚款和扣留货款政策,拼多多再次引起众怒。
商家们不仅聚集在Temu总部楼下,有部分商家甚至集体涌入办公区,导致Temu总部正常运营暂缓,围堵商家数量也从两百多人增加到七八百人。
事实上,这已经是拼多多这半年来第4次受到的商家聚集“声讨”事件,频率之高令人咂舌。
那么,商家们一次又一次的集体维权行动,是什么原因呢?
值得一提的是,有消息透露,拼多多在今年二季度已调整了业务重点,从追求商业化、提升利润,转向与淘天、抖音一致的将 GMV 放回第一目标。
这又会改善商家们的处境吗?
商家齐聚temu总部维权!
7月29日,有媒体爆料,因不满拼多多 Temu的高额罚款机制,约200多名中小商家聚集拼多多位于广州的Temu总部维权,相关维权视频也迅速在商家圈疯传,引起热议。
有聚集者透露,统计到的罚款总额高达约1.14亿元,涉及279家商户,而截至7月29日,售后扣罚及预留金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.38亿元,波及商户数量增加至407家。
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中小商家,自身体量小,难以承受如此大的金额。
随着事情的发酵,聚集事件达到高潮,商家人数更是达到了800多名,不仅规模远超以往,维权商家们也首次得以进入Temu的办公区。
然而,即便进入了Temu办公区的核心区域,聚集商家的诉求依旧未能得到有效解决。
有视频显示,当商家涌入Temu办公区,寻找有关负责人交涉维权诉求时,那些坐在办公区各自工位上的Temu员工很快被临时通知下班,他们关闭了电脑,纷纷离开办公室。
仅有一位公共事务部总监的助理出面接待聚集人员。
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位助理也不见踪影。最终,聚集的商家们只能在民警的劝离下各自离去,事情不了了之。
其实,商家们的这场维权“风暴”早已酝酿许久。
早在7月22日,由于Temu平台的罚款政策,有商家累计因此亏损了数百万元,就爆发了小规模的商家维权运动,数百人在Temu总部楼下举着条幅维权。
对此,拼多多并未作出正面回应,反而是在当晚,发布了新版的《商品质量事故处理规则》。
其中,“鞋子尺码偏差1码及以上,商家就得按照申报价格5倍的标准支付赔付金”等条款更是近乎苛刻,这无疑在商家的怒火之上“火上浇油”。
一时间,拼多多与商家的关系降到了冰点。因此,商家的维权事件也愈演愈烈。
Temu罚款机制饱受诟病!
据悉,Temu是拼多多2022年9月推出的跨境电商平台,目前已经登陆75个国家。
起初Temu以低价优势切入市场,抓住了欧美通胀压力之下的一波消费降级需求,平台规模增长极为耀目。
进入2024年后,Temu更是一路狂飙,上半年GMV突破了200亿美金大关。
但相对于拼多多在海外的高歌猛进,硬币的另一面,是Temu与商家的矛盾日益显化。
一方面,是Temu对商家过于严苛的罚款机制。
在以价格为武器的“拼多多模式”下,Temu在商品定价权上“控制欲”十足。
Temu有着严格的价格审核机制,倘若商家对商品的报价高于其他平台上的同类商品,Temu有可能会要求卖家重新报价。
此外,为了进一步做大低价优势,Temu还推出了“高价申报率”新系统。
公开资料显示,该系统会对卖家拒绝平台推荐价的频次进行计算,一旦该频次超出特定阈值,就会触发这一机制,对卖家予以惩罚,使其不能上新,并且订单金额也会从限制日起被冻结30天。
对商家而言,这多少有点“威胁”的意味。
另一方面,Temu的罚款机制有许多不合理之处。
2024年3月,Temu就曾放出大量罚款名单,原因基本是“售后问题”,且不予解释每单触犯的具体问题。
而最低惩罚是不结算货款,最高是在不结算货款的基础上处以5倍商品申报价格的赔付金。
这也引发商家的一轮大规模抗议,4月就已经有商家因“售后罚款”在Temu办公地抗议。
再一方面,罚款机制的不透明性无疑让商家与平台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。
今年1月,Temu对罚款做出改善,上述5倍罚款调整为“根据产品品质分数划分罚款金额”。
品质分被划为<60分、60-70分、70-80分和90-100分这四档,被消费者退货的商品,除“不结算该笔订单货款”外,会分别对应承担5倍、2.5倍、1.5倍或免于扣除赔付金等四种处罚。
不过这种改善并不彻底,平台对“品质分”的打分标准并未做出明确说明。
除了高额罚款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之外,在不透明的罚款机制等重重高压下,商家们如履薄冰,经营生意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。
种种原因叠加作用下,在此次维权事件中,尽管后来拼多多方回应称“平台不会去赚商家违规罚款这个钱,罚了也是赔给消费者”,但商家还是对之表示怀疑。
拼多多总部频现维权事件!
显然,拼多多已经不是第一次被“讨伐”。
早在2018年6月,众多商家前往拼多多上海总部的事件,就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多位商家穿着印有“拼多多,还我血汗钱!”“黄峥,还我公平公正!”等字样的衣服来到拼多多上海总部维权。
其中不少商家表示,被平台以“商品描述不符”为由,要求缴纳营业额300%的罚款,同时被冻结货款,有的商家被关掉关联店铺,且拼多多没有任何回应。
此事产生的影响远超拼多多方预期。
面对外界诸多“拼多多自身的盈利是不是靠罚款违约商家”等质疑声,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紧急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作出回应,表示这是对商家售假、虚假宣传作出的惩罚。
且罚款金额会100%赔付给消费者,在整个交易链路中,都通过第三方的监管账户进行,拼多多本身不触碰资金。
但即便如此,直至今日,此类的聚集维权事件仍在继续发生。
这也不禁让人思考,拼多多是否可以有除了高额罚款外,更妥当的处理措施?
平台在追求自身发展和规范管理的同时,又如何也能也保障商家的合法权益,从而实现多方的互利共赢?
值得一提的是,据媒体消息称,拼多多在今年二季度调整了业务重点,从追求商业化、提升利润,转向将 GMV 放回第一目标。
无独有偶,抖音电商也在近期调整了经营目标优先级,“价格力” 不再位于首位, GMV 增长成为下半年的重点。
淘天在 618 后也淡化价格力战略,不再对标拼多多,GMV 成为业务最关注的指标。
各大电商平台转而追求 GMV,会发生什么样的“化学反应”?
这又会改善商家们的处境吗?
欢迎评论区交流讨论。 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