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淘宝 补单 抖音
查看: 935|回复: 0

如何把材料写得深入人心?遵循“四入”原则,学会用情绪点燃文字

[复制链接]

10

主题

31

回帖

72

积分

注册会员

积分
72
发表于 2025-3-18 07:04:0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写材料,从来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征,我们始终行走在不断探索而又没有终点的旅途上。沿途没有黄鹂鸣翠柳、白鹭上青天的美色,只有一眼望不边际的孤寂与挑战。

每个人的写作之路,都是一次技能的开荒。成长为人人敬仰、领导同事倚重的“笔杆子”,“脑入、身入、心入、融入”成为谁也逃脱不了的砥砺与修炼!



一、脑入

脑入,既是一场敌退我进的“毅力战”,也一项不折不扣的“体力活”。

一些刚入材料行的新人,往往受领任务后的第一反应是“哪里有范文可借鉴”?于是,花费大把时间去找“度娘”,期待能搜索出同类文章,“移花接木”好交差。

这种行为最终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?让我们养成了“极度依赖”与“极度懒惰”的恶劣习惯。

这种习惯像极了被娇惯的孩子,只要曾经放纵过一次,便会养成习惯性行为,想要再纠正可就比较费劲了!

所以,每次遇到任务,就会潜意识地把希望寄托于网络,内心渴望着网络某个角落有一篇“孪生”文章出现。

这种心理,个人认为它是一种“拿来主义病”。这是一种因懒惰而产生依赖,从而放弃思考,选择安逸的病症!

沈括小时侯对白居易的诗《大林寺桃花》中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”心存疑问,他想:同是桃花,为什么开花时间会相差几个月呢?

妈妈回答:“花开花落,有早有迟!”妈妈的回答显然说服不了爱思考的沈括,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,在他小小的脑袋里挥之不去。

有一次,他随大人到高山寺庙,发现山上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,这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。

如果沈括患上“拿来主义病”,早早就相信妈妈“有早有迟”的答案,那么,中国历史上就不会出现被誉为“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”的《梦溪笔谈》。

写材料是一场体力与毅力的综合较量,如果因为懒惰而缺乏思考,就会看不清事件真相,揭示不了问题矛盾,意味着文章缺乏灵魂、深度、逻辑,那么,在措辞上就会闪烁其词,在措施上就会不明就里,不仅得不到领导群众认同,还会误时误事,害人害己!



二、身入

莫泊桑曾苦恼自己“写人、记事、状物不够形象,不够生动。”于是拜福楼拜为师。

福楼拜告诉莫泊桑:“天天都有马车从你家门前经过,你就站在门口,仔细观察那马车,把每天看到的情况,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,而且要长期记下去。”

从此,莫泊桑天天在大门口,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。他从中获得了丰富素材,为以后写作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
小马与小刘同年调进办公室。小马普通专科毕业,小刘985毕业。

可有一件事总让小刘百思不得其解。明明自己比小马更努力,常常“5+2”“白加黑”地加班研究材料,甚至为了写材料,孩子生病都顾不上,却始终超越不了坐不住办公室,整天喜欢往外跑的小马!

小刘当局者迷,领导心知肚明。小刘优势非常明显,学历高,科班出身,理论功底厚实,写材料金句频频,文采飞扬,很能体现领导修养与内涵,受到领导喜爱。缺点也非常突出,材料引用数据、事例、做法常常不够“新鲜”,摘不到“沾有露水的叶子”。

而小马与小刘比较起来,材料虽然少了些许文采,但小马材料里的现象、问题、数据非常有针对性,每个事例、现象都能戳中大家的痛点或敏感点,揭露问题总是大家容易忽略的,提出的观点常常令人眼前一亮,行文手法也朴实接地气,常能深入人心。

实践之中出真知,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。无论是一代小说巨匠莫泊桑,还是资质平平的小马,事实一再证明,走到跑到看到的“身入”式经历,才是写作的宝贵财富,脱离调查研究,写作就失去了灵性与活力!



三、心入

心入,就是要带着真情实感写作,即便是文案或公文同样如此。

被誉为“网红局长”的郑宇民,曾在浙江省举办首届兰商大会时,进行了一次即席讲话,他谈道:

我在兰溪工作了五年,兰溪的人民奉养了我五年,我吃了五年兰溪的饭。我吃了五年兰溪的饭,没有能力回报兰溪,所以非常惭愧。“感子漂母惠,愧我非韩才”,我对兰溪人民抱着深深的歉意。但是我一直记挂着兰溪人民,每年发洪水的时候,我都要看一看兰溪受灾了没有。每当有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时候,我首先看一看有没有兰溪的企业也在其中。每当高考发榜的时候,我首先关注的是兰一中是不是又出现了高考状元。

走心的话即便再朴实,也能触动人感染人。局长一席“掏心窝”的话,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盘托出,一种对兰溪深深的思念与愧疚溢于言表,令现场听众无不起立鼓掌!

但也有人不认同这样的写法,认为写材料是一件非常严肃严谨的事情,是公对公的应用型文体,如果掺杂了个人情感,会干扰政策、制度的落实与执行,让一级组织或领导丧失权威性、公正性、绝对性。

其实,这种认识有些狭隘,也有些杞人忧天。比如:

“        关心群众的痛痒,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,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,盐的问题,米的问题,房子的问题,衣的问题,生小孩的问题,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。”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”“发展为了人民、发展依靠人民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。”“作为一个人民公仆,陕北高原是我的根,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:要为人民做实事!”

这些经典语句多次出现在领导的讲话材料中,但天下局势并没有因此而陷入混沌,相反地,这些带有真挚情感的讲话,引起了群众的强烈思想共鸣,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。

带着真情实感写材料,就是要把自己对信念的坚定、对信仰的坚守、对事业的坚持的那种真实情感毫不掩饰的流畅出来,用共同理想的追求引起情感上的同频共振,这样的材料才是受领导群众欢迎的材料,才不亏于好材料的称号!

四、融入

当下,不少人对公文写作存有误解,把材料文稿都划到了“八股文”的行列。

其实,这里面并不是作风的问题,而是写作方式的问题,也就是写作与“融入”的问题!

我们先看看战争年代的文稿材料,为什么那时的文章总要沾满“泥土”气息呢?

答案并不是很多人期待的那样,而是因为当时的写作需要适时顺势,与时代做到完美“融入”。

回想一下,在那个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中国农村,女子被认为“无才便是德”,丧失了平等识字的机会。男子因为贫瘠与压迫,大多被迫四处逃生,缺失了接受教育的条件与资源。

在文化如同土地一样贫瘠的农村大地上,如果红军不主动“融入”农民,写群众看得懂的标语,讲群众听得懂的语言,相反还要站在台上讲马克思主义,讲“十月革命”,那么,又有谁能够听得懂?又怎能够得到群众认同?如何能够形成红旗插在哪里、群众就跟到哪里的星火燎原之势呢?

今天,自2006年国家施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,博士、硕士不再是“稀有”群体,他们身上的“颜值”光环一直在掉色,国人的平均学历在不断提升。

处于这个“知识恐慌”的时代,我们的材料又会变成什么样呢?

关注公文的老师都清楚,很多材料中经常用到“达摩克利斯之剑,潘多拉盒子、阿喀琉斯之踵”等富有寓意的名词,这些名词对于我们而言属于基本常识,在写作时不需长篇大论,只需适当引用即可。

相反,如果我们不转换观念,不与当今时代“融入”结合,那么,这些常识便变成了知识,各类材料需要先把故事讲完整,而后才能引出观点,这样就会让原本非常简洁的文章变得非常冗长。

因此,“融入”是时代的产物,它可能会因受众的差异而变化,但无论这个“变量”如何变化,它一定是写作务必遵循的定律与原则!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 电商在线-淘江湖淘宝卖家论坛 ( 湘ICP备2021012076号|湘ICP备2021012076号 )

GMT+8, 2025-5-19 23:17 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